为进一步促进罕见肿瘤疾病与科研协同创新,提升罕见肿瘤临床诊疗水平。7月8日,医院召开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新科室成立仪式暨区域协作启动会议,该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也是全国第二家整建制为罕见肿瘤专门设立的临床科室。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及Ⅰ期临床主任沈琳线上出席会议并致辞。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鲁海文,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张颖,内蒙古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医院党委书记王进文,执行院长张小田出席会议。会议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祝勇主持。
会议指出,年新发肿瘤患者中约23%为罕见肿瘤,诊治面临重大挑战——诊断困难、无标准治疗、专业医疗团队及人员的缺乏。在中国罕见病联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两大国内权威平台的共同支持、推动与托举之下,医院首次创新整建制成立罕见肿瘤与Ⅰ期临床研究的科室平台,将大力推动我国及内蒙古自治区罕见肿瘤诊疗发展,加速罕见肿瘤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李林康教授线上致辞
沈琳教授线上致辞
李林康教授在致辞中强调,罕见肿瘤虽然单病种发病率较低,但病种数量多、患者基数大,长期以来罕见肿瘤患者存在诊断难、治疗手段有限等多重困境。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的成立不仅是内蒙古地区医疗体系的新突破,更是我国西北地区罕见肿瘤诊疗发展的里程碑,对于提升全区乃至全国医疗机构对罕见肿瘤的识别能力、诊疗、研究和创新都有很大的帮助。
沈琳教授作为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中唯一的肿瘤专家,在推动我国罕见肿瘤诊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在致辞中提到,在我国罕见疾病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罕见肿瘤占比较小,但由于肿瘤疾病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在罕见肿瘤诊疗领域,目前仍存在显著的临床需求缺口,亟待解决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方案匮乏等关键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创新药物研发中,肿瘤药物占据近一半,而其中超过半数研究聚焦于罕见肿瘤或特殊靶点。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罕见肿瘤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正因如此,将罕见肿瘤诊疗与Ⅰ期临床研究进行整合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罕见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还将显著提升我国在罕见病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加速创新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进程,最终实现罕见肿瘤诊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鲁海文在讲话中指出,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的成立是突破罕见肿瘤诊疗领域瓶颈、填补医学空白,既是技术攻关的重点,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同时也为培养肿瘤领域高层次医学人才(硕士、博士等)提供了重要实践基地。学校希望医院能充分发挥区域肿瘤诊疗"领头羊"作用,通过扎实的临床工作和科研探索,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支持,切实提升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会议要求,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的建设承载着内蒙古地区万千患者的殷切期盼。作为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Ⅰ期临床研究直接决定着新药能否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张颖在讲话中表示,肿瘤医院此次建立的研究型病房,不仅填补了院内空白,更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担当。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首府医疗水平实现新跨越,将对全区罕见病诊疗和临床研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医院需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以破解致病机制,同时推进临床试验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双轮驱动"为患者提供从精准诊断到个性化治疗的全周期服务。一方面要强化科研协作和对外交流,严格把控诊疗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推动新药研发进程,切实惠及全区2400万人民群众。通过提升罕见肿瘤防治能力,助力"健康内蒙古"建设,带动自治区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希望科室以此次成立为新起点,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关和服务优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守护患者健康的"生命护航站"。
王进文表示,自2023年2月14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北京肿瘤医院与内蒙古肿瘤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团结协作与共同努力,医院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当前,在北大肿瘤医院和中国罕见病联盟的鼎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卫健委和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悉心指导下,医院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立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临床研究体系,对推动新时代医疗质量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张小田详细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的成立背景、工作计划、未来目标和预期效果四个方面。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文新、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彩霞与我院副院长崔湧、冯立、祝勇、杨雷及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温珍平、药剂科主任平耀东、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副主任葛赛等专家,就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罕见肿瘤/Ⅰ期临床病区。病区环境宽敞明亮,布局科学合理,设施完善舒适,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规范化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医务部、护理部、药学部、教学部、科研部等科室主任参加会议。
罕见肿瘤/I期临床病区科室简介
罕见肿瘤/I期临床病区成立于2025年7月,为缺乏有效标准治疗方案的罕见肿瘤患者提供接触国际前沿、个体化治疗新药的机会,同时严谨推进新药早期临床研究,为攻克肿瘤治疗困境贡献力量。
服务对象
经确诊患有发病率极低、治疗选择极其有限的恶性肿瘤患者(如:某些罕见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亚型、特定基因突变驱动的罕见癌种等)。
晚期肿瘤患者且标准治疗失败或缺乏有效标准治疗方案。
患者身体状况(PS评分)及主要器官功能符合目标临床试验的严格入组要求。
病区核心特色
1.聚焦罕见,精准探索:
专为罕见肿瘤设计或适用于特定罕见瘤种的创新药物(靶向药、免疫治疗、ADC药物、细胞治疗、新型化疗药、联合方案等)提供试验平台。
重点评估新药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信号。
2.顶尖多学科团队护航:
资深肿瘤内科专家:具有丰富I期临床试验经验,深谙罕见肿瘤诊疗挑战。
专业护理团队:全程负责试验流程管理、患者教育、用药监护与密集随访。
协作网络:与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紧密协作,组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评估与支持。
3.科学严谨与个体关怀并重:
严格遵循伦理规范:所有试验方案均通过独立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过程详尽透明,切实保障患者权益与自主权。
我们的承诺
科学严谨:以最高标准执行临床试验方案,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推动医学进步。
患者至上:将患者安全和福祉置于首位,提供充满同情心的高质量医疗护理。
透明沟通:与患者及家属保持开放、清晰的沟通,共同决策。
希望与探索:为罕见肿瘤患者开拓新的治疗路径,带来生命的希望。
当您或您的家人罹患罕见恶性肿瘤,且面临标准治疗方案有限或无效困境时,I期临床试验可能为您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深知罕见肿瘤诊疗之路的艰辛。在本治疗中心,您不仅是一位受试者,更是与我们携手探索生命科学前沿、共同寻找治愈希望的伙伴。我们深知临床试验存在不确定性,在充分告知您潜在获益与可能风险的前提下,会全力支持您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我们承诺以专业、严谨和最大的关怀,陪伴您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
专家简介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消化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执行院长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擅长:主要学术方向为消化系统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精准药物治疗,特别是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和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负责国内外胃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项新药相关临床研究。
葛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常驻专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 罕见肿瘤/I期临床病区副主任、GCP办公室负责人
主治医师
擅长:消化道肿瘤多组学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分子探索、罕见肿瘤与家族遗传肿瘤防治。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20个消化肿瘤号+3个罕见肿瘤号)、周四上午(20个消化肿瘤号+3个肝肿瘤号)
孙秋颖
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胆管癌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杨阳
主治医师
擅长:消化道肿瘤包括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胆管癌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王琦
主治医师
擅长:消化道肿瘤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张蕊
主治医师
擅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擅长胃癌、结直肠癌的诊治。
稿件来源:宣传部
编 辑:刘彦君
初 审:葛 赛
复 审:胡 媛
终 审: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