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记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又一成功救治案例

发布时间:2025-06-26  浏览次数:10次

近日,我院开展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


命悬一线——支架术后再遇消化道大出血


6月初,79岁的苏阿姨因急性心梗植入心脏支架,然而术后不久,就出现了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症状。血迹从起初的暗红色渐渐转变为鲜红色,症状持续加重,贫血、发热等症状也接踵而至。胃肠镜检查的结果更是如同一记重锤,敲在大家心头——盲肠肿瘤,伴活动性出血。


随着病情的拖延,苏阿姨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治疗一下子陷入僵局,全家人心急如焚。刚摆脱急性心梗带来的突袭,又有危险在逐步逼近,命运的无常似乎总在人放松警惕时展露恶劣的一面。


康复无望,苏阿姨的家人最终决定转入我院,在这里寻觅希望。


绝境寻医——多学科会诊发起的闪电战


6月17日清晨,我院重症医学科在接收到患者后,立刻协调电梯推入病房,对苏阿姨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身体评估和检查。随后,抗感染、输血、营养支持治疗等一系列措施紧张有序地展开。


此刻,时间就是生命。


在接收患者的同时,我院对外合作部远程会诊中心组织的多学科团队也迅速集结,胃肠肿瘤外科主任杨宏、副主任召日格图、麻醉手术科主任刘英华、超声科主任尹珊珊、输血科主任于天为、介入治疗科副主任玉海、重症医学科负责人康磊、综合内科一病区主任医师夏军等多位北肿专家和院内资深专家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制定出最优秀的方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首先达成的共识是,肠道持续出血已经严重威胁到苏阿姨的生命,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干预。


接着整理出手术的三大致命风险:心脏支架术后凝血异常;感染未控制;双下肢静脉血栓。


又在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周密而详细的术前准备方案和各种应急预案。


A1.jpg


凝血与抗凝的生死博弈


评估结束,紧接着就是术前准备。于天为与玉海针对“出血与血栓并存”的凶险状况,精心调整抗凝策略,通过动态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制定出精准平衡凝血与抗凝的治疗方案。为防止双下肢血栓脱落引发致命性肺动脉血栓,玉海为苏阿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这一关键操作如同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防线,为后续手术成功扫清了障碍。


无影灯下的决战


中午时分,手术正式开始。刘英华全程严密监测,实时调控循环稳定,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台上,杨宏与召日格图医生凭借精湛技艺,精准实施盲肠肿瘤切除术,历经2个多小时的紧张操作,成功切除病灶。当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平稳时,手术室里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


ICU里的守望


术后,苏阿姨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严密监测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便血逐渐减轻,感染和贫血得到有效控制,体温也恢复正常,也没有发生心血管事件。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死亡的阴影悄然退去,康复的希望如阳光般照亮苏阿姨的病房,让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仁心所系——康复后的医者答卷


A2.jpg


在得知苏阿姨脱离危险,正在逐渐走向康复后,她的儿子哽咽出声:“能在内蒙家乡就体会到这么好的医疗技术和热忱为民服务的精神,真的是雪中送炭,是我们全家的幸运!”


在重症医学科的生死一线与平安回家,从术前维生到术后护理,多个科室的接力救治,不仅挽回了患者的生命,更展现了高危复杂病例中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和精湛高超的综合救治能力。6月26日出院当天,苏阿姨的体温单和血常规报告上那些回归正常的数字,正是对这场生命保卫战最好的总结。


稿件来源:对外合作部

编      辑:刘彦君

初      审:渠晨晖

复      审:胡   媛

终      审:张媛媛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蒙ICP备19004082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271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