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医院门诊一楼北侧全新的日间化疗病区,护士毛义很正在调试一台“智能输液椅”。随着她轻按扶手侧的按钮,椅背缓缓放平至120度。这片承载肿瘤患者期待的日间化疗病区正式完成升级搬迁,以科技赋能医疗、以细节传递关怀,照亮患者抗癌之路。
智能诊疗:让治疗更有尊严
当日上午,70岁的患者李先生来院进行化疗,在护士长赵削削的引导下,坐上了“智能输液椅”。可调节的靠背贴合身体曲线,加厚的记忆棉坐垫缓解了久坐的疲惫,脚踏板伸缩至最符合他身高的位置。输液开始后,赵削削帮他拉出右侧的小桌板,李先生一边输液一边翻看手机,扶手处的USB接口随时为电子设备充电。
“以前输液时总担心手机没电,现在连保温杯都有专属位置了。”隔壁座位的患者王女士说道。
在这片占地约800平方米的病区内,22张“智能输液椅”与6张“多功能输液床”分列于三个独立区域,便于医护人员分组实时观察。本次升级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对患者体验的重构。日间化疗病房主任贾晓琼着重强调功能性:“防滑地面和无障碍通道是基础保障;每日定时启动的紫外线消毒设备与新风系统配合以及病区分区域管理降低感染风险;输液椅配备小桌板、USB接口等这些实用的设计细节,让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依然与生活相融合;即便家属不在身边,患者也能一键呼叫帮助。”贾晓琼指着输液椅侧边的应急呼叫按钮说道。“科技让治疗更安全,而人性化细节让患者感受到尊严。”
精准控费:让抗癌资源高效流转
“过去化疗需要楼上检查楼下缴费,楼上楼下跑好几遍,现在挂号、检查、心电图、治疗、输液一个场景全解决。”正在陪父亲看病的市民赵先生说。他的父亲罹患肿瘤,每隔21天就要进行一次化疗,日间化疗病房开设以来,上午挂号,30分钟内完成抽血、心电图等必要检查,若评估结果符合日间治疗条件,10点前即可开始输液,全程仅需3~4小时,下午就能回家了,大大的便利了赵先生父亲的治疗。
日间化疗不仅是医疗模式的创新,更是医保资源的优化。过去,肿瘤患者入院治疗,床位费、护理费等刚性支出占了一大块。现在,得益于医保推行的“预住院”政策,患者可在门诊完成前期检查,若指标合格则直接转入日间治疗并按比例报销,既免去住院起付线,又避免占用重症患者床位资源。
目前,该病区已覆盖消化道肿瘤、乳腺肿瘤、胸部肿瘤等常见癌种,日均接诊量达70人次。就像“抗癌快车”,让轻症患者或体力允许的患者当日往返,把有限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全程守护:抗癌路上温暖接力
“从预约到随访,我们建立了抗癌服务链。”贾晓琼特别提到,便捷的前提是安全。目前,日间化疗病区配备肿瘤内科、心脑血管等多专业医生,可即时处理化疗相关并发症。治疗前,治疗团队根据患者癌种、疗程排期并提示注意事项;治疗中,医护会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出现异常可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治疗后,48小时内必有的随访电话、专属医患微信群提供全天候支持。
除此以外,病区的设计细节还处处体现人文温度。据贾晓琼介绍,按照病区的设计规划,一位儿童的温暖画作将陆续被挂上病区的墙壁,注射室墙体也将设计为粉色,独立的隔间更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心理疗愈站将有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墙面的"希望树"将贴满患者手写的抗癌寄语。
记者采访了解到,患者李女士因恐惧药物反应彻夜难眠,护士发现后立即联系心理团队介入。如今已成为“抗癌志愿者”的她感慨:“在这里,科技治愈身体,善意治愈心灵。”
暮色渐沉,病区走廊的智能导引屏亮起暖黄灯光,最后一位患者正在完成出院结算。窗外,呼和浩特的霓虹次第点亮,而这里,科技与温情交织的光芒,正照亮无数生命的希望之路。
稿件来源:日间化疗病区
编 辑:贺小丹
初 审:贾晓琼
复 审:胡 媛
终 审:张媛媛
网址:www.nmgzlyy.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42号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