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但很多糖友不知道,这个“甜蜜负担”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可怕的隐患——糖尿病患者得肿瘤的风险,相比普通人的概率要增加!尤其是胰腺癌、肝癌,堪称糖尿病患者的“专属高危肿瘤”!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姚建宇主任结合35年临床经验,用真实病例拆解糖尿病与肿瘤的“纠缠密码”,不管是糖友还是普通人,这些保命知识一定要看完!

三个常见谣言!姚医生逐一戳破,糖友别再踩坑!
“糖友圈”里流传着不少关于 “降糖药”“防癌” 的谣言,姚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一一澄清:

谣言1:长期吃降糖药会诱发肿瘤
“完全是误区!”
姚医生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数据证明常规降糖药会增加肿瘤风险,反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糖毒性”累积,患癌风险才会翻倍。
谣言2:所有降糖新药都安全,想换就换
“并非如此!”
姚医生提醒,GLP-1 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虽降糖效果好,但用药前必须做甲状腺彩超,有甲状腺髓样癌风险的患者禁用,避免引发健康隐患。
谣言3:“神药” 比国产药好,控糖防癌两不误
“别花冤枉钱!”
姚医生分享了一个病例:有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吃昂贵的进口不明成分药,结果糖化血红蛋白高达 8.1%,血糖一塌糊涂。“正规医院的降糖药,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按医嘱服用才靠谱。
为啥糖尿病和肿瘤“形影不离”?

“糖尿病就是‘甜蜜的杀手’,长期高血糖不控制,相当于给癌细胞‘喂饭’!”
姚医生用通俗的话解释了核心逻辑——
正常人的血液里,血红蛋白是专门“携带氧输送全身”的,可血糖太高时,葡萄糖会和血红蛋白牢牢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俩一旦结合就不分离,氧气根本挤不进去,导致全身细胞缺氧。
“缺氧的环境下,坏细胞就容易泛滥成灾,不管是动脉硬化还是肿瘤,风险都会飙升。”姚医生强调,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毒性”越强,不仅并发症多,患癌风险也会直线上升。
更关键的是——
糖尿病还会“麻痹”神经,很多肿瘤早期的疼痛、不适,糖友可能完全感觉不到,等出现明显症状时,有可能到了晚期。
糖友警惕!这2种肿瘤最爱找你!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胰腺癌、肝癌的发病风险首当其中,其次是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姚医生分享了两个真实病例,看完让人警醒——

病例1:体检单上一个数值异常,揪出早期肝癌
70多岁的糖友老李,有30年糖尿病史,常规体检时没啥不舒服,却被姚医生发现“谷氨酰转肽酶”高达200多(正常应低于40)。进一步做B超、增强CT后,确诊为早期肝癌。“幸好发现得早,手术成功后,现在还定期随访,恢复得很好。”
病例2:怕吃药副作用,糖友拖成胰腺癌晚期
60岁的糖友老王,患糖尿病四五年却拒绝用药,觉得“饮食控制就行,吃药有副作用”。后来突发右侧季肋区剧烈疼痛,误以为是带状疱疹,治疗无效后才做核磁检查,确诊胰头癌。可此时肿瘤已经包裹血管,无法手术。
姚医生提醒,糖友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立刻做深入检查:
1.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哪怕没刻意减肥,体重也快速下降;
2.皮肤瘙痒、尿多口渴加重,或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3.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4.腹部隐痛、胀痛,或固定部位的疼痛,休息后无法缓解。
糖友防癌第一步:控好血糖!这3个指标一定要达标
“控制好血糖,就是最好的防癌手段!”
姚医生明确给出了不同人群的控糖目标,糖友们直接对照看——
1.60岁以下: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2.65岁以上老人:标准可放宽,空腹/餐后血糖7-9mmol/L即可,避免低血糖;
关键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绝对不能超标!这是判断并发症和患癌风险的核心指标。
糖友防癌筛查清单:40岁以上必看,别漏这些项目
“糖友的体检,不能只查血糖!”
姚医生建议:40岁以上糖友,除了常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每年还要额外加做这些防癌项目:
1.肝脏:腹部B超+肝功能(重点看谷氨酰转肽酶),必要时做增强CT/MRI;
2.胰腺: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CA199),有异常时做核磁或PET-CT;
3.消化道:每1-2年做一次胃镜、肠镜,排查胃癌、肠癌;
4.甲状腺:用药前及每年复查时做甲状腺彩超,避免药物相关风险。
“很多糖友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查’,这是大错特错!”姚医生强调,糖尿病会掩盖疼痛信号,等有感觉时再查,往往为时已晚。
患病不可怕!糖尿病+肿瘤,这样吃、这样治更有效
如果不幸同时患上糖尿病和肿瘤,也不用慌,姚医生给出了科学的管理方案——

1.饮食:控糖优先,营养不打折
核心原则:主食每天半斤左右(土豆、红薯、山药算主食,米饭面条适当减量),瘦肉2两、鸡蛋1颗、牛奶半斤,绿叶蔬菜不限量;
避坑提醒:白粥、疙瘩汤、甜奶茶尽量避免(哪怕无糖,配料升糖也快),少吃精米精面,多吃杂粮杂豆(升糖慢、饱腹感强);
术后恢复:哪怕需要补充营养,也不能超量食用肉类、甜食等食物,按糖尿病饮食原则来,配合胰岛素调控,反而利于伤口愈合。
2.治疗:双病共管,多学科联手
血糖控制:肿瘤治疗期间(尤其是化疗、免疫治疗),可能诱发“爆发性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泵或输液泵精准控糖,避免血糖波动影响治疗;
用药搭配:化疗、放疗期间,优先选择对肝肾副作用小的降糖药,必要时联合小剂量胰岛素,既控糖又不增加脏器负担。
预防大于治疗!所有人都能学的“控糖防癌”技巧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口号是“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姚医生给所有人提了5个实用建议,远离糖尿病和肿瘤——
1.别贪甜:少喝奶茶、饮料,少吃蛋糕、甜点,哪怕是“无糖食品”,也要看配料表;
2.多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慢走、游泳、骑自行车),年轻人可加些阻抗运动(举哑铃、跳绳),别久坐;
3.定期查:每年体检必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40岁以上加做肿瘤筛查;
4.控体重:肥胖是糖尿病和肿瘤的共同危险因素,减重能显著降低风险;
5.调心态:长期压力大、焦虑会导致激素紊乱,增加糖尿病风险,可通过冥想、瑜伽缓解。

“糖尿病、肿瘤,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姚医生最后提醒——
糖友们别焦虑,要严格把血糖控好、定期筛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糖尿病与幸福感”的核心真谛!
科普园地
1. 什么是糖尿病?
身体调节血糖的 “机制出问题”:吃的食物变成葡萄糖(血糖)后,负责 “搬运” 血糖进细胞的胰岛素(像 “搬运工”)不够用或不干活,导致血糖堆在血液里变高;长期高血糖会伤肾、伤眼、伤血管,其中 2 型糖尿病最常见,多和吃得多、动得少、家族遗传有关。
2.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典型信号(三多一少):总口渴多喝、老上厕所多尿、刚吃就饿多吃、没减肥却体重少;
易忽略信号:没干活也累、伤口难愈合、看东西模糊、手脚发麻刺痛、牙龈 / 妇科反复发炎。
3. 怎么筛查糖尿病?
先自查高危人群:满足任意 1 条需警惕(40 岁以上、胖 / 肚子大、家人有糖尿病、有高血压 / 高血脂、曾血糖偏高、不爱动 / 爱吃甜油、孕期患过糖尿病 / 生过 8 斤以上宝宝);
核心筛查项目:查空腹血糖(正常 3.9-6.1,≥6.1 需注意)、餐后 2 小时血糖(正常<7.8,≥7.8 需注意)、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4%-6%,>6% 需注意);
筛查频率:正常者每年 1 次,偏高者每 3-6 个月 1 次,有症状者立即就医;
查后处理:正常者保持好习惯,偏高 / 患病者及时去内分泌科调饮食、教运动,必要时用药。
科室简介
内分泌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临床科室,核心诊疗范围聚焦于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相关疾病,具体包括:糖尿病及其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甲状腺疾病全谱系管理(涵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常见及疑难类型);肥胖症、血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紊乱性疾病。更针对肿瘤患者、手术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 “专属内分泌保障”,让疾病治疗与内分泌健康两不误!
同时,科室积极践行多学科协作理念,一方面配合肿瘤专科及其他临床科室开展跨学科会诊,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血糖精细化调控方案;另一方面针对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分泌系统损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新发糖尿病、垂体炎等),提供针对性诊疗支持,全方位保障患者治疗安全与疗效。
特色治疗
三大核心特色解决您的内分泌困扰:
特色1:糖尿病“全周期精准管理”
针对问题:血糖反复波动、并发症难控制、用药不知如何调整
我们怎么做:
精准监测: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实时掌握 24 小时血糖变化,避免 “盲调药”
分层治疗:根据年龄、并发症、生活习惯,定制“口服药+胰岛素+生活指导”方案(如老人简化用药流程,年轻人兼顾运动需求)并发症防治:早筛查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通过药物 + 康复训练,延缓病情进展
患者获益: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回归正常生活!
特色2:甲状腺疾病“分型对症诊疗”
针对问题: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担心癌变、炎症反复难愈
我们怎么做:
精准鉴别:结合甲状腺功能全套检测、超声检查,区分甲亢 / 甲减、良性 / 恶性结节(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
个体化方案:甲亢患者兼顾 “控指标 + 防复发”,甲减患者精准调优激素剂量(避免心慌、乏力等不适)
联动服务:甲状腺结节疑似恶性时,快速对接外科,实现 “诊断 - 治疗” 无缝衔接
患者获益:甲状腺功能稳定,不用再为 “结节” 焦虑!
特色3:特殊人群“分属内分泌保障”
1. 肿瘤患者内分泌管理
解决问题:抗肿瘤治疗(化疗 / 免疫治疗)引发的甲状腺异常、新发糖尿病
优势:快速识别 “治疗与内分泌异常的关联”,制定 “不影响肿瘤治疗” 的方案,避免因内分泌问题暂停抗癌
2. 手术围手术期代谢管理
针对人群:合并糖尿病、肥胖的手术患者
服务:术前将血糖、血脂调至 “手术安全值”,术后结合恢复情况调整方案,降低感染、伤口不愈风险。
专家简介

姚建宇
主任医师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理事;
内蒙古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三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及血糖的精细调整;甲状腺(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亚急性甲状腺炎等)、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疾病及痛风、内分泌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等疾病的诊治;以及与肿瘤相关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对内科尤其是内分泌专业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红梅
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内蒙古癌症预防与康复协会第四届理事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肥胖,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等相关内分泌疾病的诊冶。与肿瘤相关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赵惠丰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协会内分泌代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内蒙古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委员等
擅长:从事内分泌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6年余,对于内科及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肿瘤相关性内分泌疾病、高血压、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糖尿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痛风、甲状腺相关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有深入研究及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李杰
主治医师
呼和浩特市医师协会第二届内分泌医师分会委员
擅长:从事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在糖尿病、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方面有较深入研究。
稿件来源:内分泌科
编 辑:贺小丹
初 审:姚建宇
复 审:胡 媛
终 审:张媛媛
网址:www.nmgzlyy.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42号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